刘伶醉酒那点事(8):大事
2023-01-31 09:43:59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魏明帝青龙元年(公元233年),刘伶偶遇郑冲,可谓刘伶人生出现重大转机的一件大事。

话说到此,也许有人会问了,历史上的郑冲不是一位大儒学家吗?而刘伶的政治主张不是更力挺道家的“无为而治”吗?两者不是有些矛盾吗?

我们说,这两者其实一点也不矛盾。

要知道,自汉武帝刘彻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以来,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仪礼》、《周易》、《春秋》儒家五经(应该是六经),已经成为全国上下取士之人必读的公共课。

或者说,不但朝廷主办的太学,传挼的是儒家思想,民间学堂讲授的是儒家思想,就连汉至曹魏,近四百年间流传的各种诗辞歌赋,中心主题也大都是儒家的思想。

或者,再进一步讲,当初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代汉,最主要原因的就是朝廷上下和最广大的民间,还存在着很浓厚的忠君(忠于汉朝)思想。

所以,你想想,汉至曹魏近四百年,儒家思想其实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,已经渗透到了一代代汉民的骨髓中。少年刘伶,甚至包括后来的其他竹林六贤,早期接受的都是儒家文化和思想。

明白了这一点,也就不难理解我已经说过的话题和即将说到的内容。

至于刘伶,又是如何从儒家思想的接受者成为道家“无为而治”思想的坚定支持者?这是后话,咱们暂且不提。

接着,我们继续说刘伶与郑冲的相遇。

郑冲本也出身寒门,还是建安二十三年(公元217年)曹丕被立为太子之后,为不拘一格搜求提拔天下“微贱”之人,郑冲才得到机会出士,先在曹府担任文学之职,随后又不断得到升迁。

当然,最关健的还是,郑冲也是自小沉静寡言,发奋苦读,几乎与少年刘伶有着相似的经历。所以,此时一见到同样沉默寡言发奋苦读的刘伶,自有惺惺相惜之意。待一问所学《易》、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春秋》等书,竟能倒背如流,心中更是万分感慨。

于是,当下决定推荐刘伶去太学学习,并告诉刘伶,在太学里有很多博士,他们都术有专攻,只有到了那里,才能学到更多知识。

这对于少年刘伶,无疑是雪中送炭。于是,刘伶当下跪拜郑冲,深表感激之情。郑冲见了,更加喜欢这个孩子。

可是,也就在刘伶为父守孝三年期满,准备动手前往洛阳太学,刘家庄也出了一件大事。这件大事又几乎成为刘家的灭顶之灾。

都知道,自曹操挟天子而令诸候,在朝中拥有实权之后,便开始利用当时黄巾军的条件(劳动和农具等),首行在许下实施屯田。屯田的规模随着曹魏政权的不断巩固也越来越大。至曹叡即位,北方的许多地方都已成为屯田区,这其中就包括沛国(今安徽淮北西)和刘伶的出生地的刘家庄。

而出在刘家庄的这件大事,正是和曹魏政权推行的“屯田”制有关。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