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伶醉酒那点事(6):刘伶的这三年时光
2023-01-18 19:55:03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太和四年(公元230年),对刘伶寄托着无限希望的父亲,病情突然加重,很快就驾鹤西去了(究竟什么病,历史并未说清楚)。

当然,古往今来,死人,一向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。可是,在九岁的刘伶心中,却无论如何都过不去这个坎儿。

过不去这个坎儿,倒也不是父亲临终前,如何拉着他的手千叮咛万嘱咐,要他无论如何都要刻苦读书,将来光宗耀祖。而是他知道,父亲为他付出太大了。

所以,此时,九岁的刘伶也做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决定。

通常是,人死后,孝子贤孙要在坟前守孝三年甚至更长时间。这也是古人对死去亲人表示思念的一种通常做法。

曹魏这个时代当然也不例外。

在坟旁搭起一间茅草房。当然,若是豪门世族家庭摊上这事儿,还有可能盖起几间大瓦房,甚至要迁来一些庄户(这个时代还通常称“家奴”)来一起守孝和看守坟墓。

在刘家庄,刘家算得上是首富。但在刘伶父亲坟旁盖几间瓦房,刘家还是有些舍不得。

所以,按刘家庄一带的风俗,也是很快,在刘伶父亲的坟墓旁,便搭起了两间茅草屋。

不过,说实在的,同样是按刘家庄一带的风俗,这样的茅草屋,在刘家庄一带,更象是一个象征。

除了死人刚入土的那段日子,死人祭日,平常日子,是很少有孝子真得要住到里面一守三年的。因为活着的人还要谋生,还要下田劳作,尤其是刘家庄一带的穷人家庭。

当然,最大的困难还是,所有坟墓往往都是在远离村庄的荒郊野外。这样的地方,遭受冬寒夏暑和蚊虫叮咬且不必说,一日两餐(这个时代的人们一般只吃两餐饭),还有饮水问题也不必说,光是夜间出没的野兽都令人防不胜防。

所以,在刘家庄一带,谁家死了老人,在坟旁搭一间茅屋,孝子贤孙却不在茅里守孝,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。

可刘伶却不想这么做。他执意要住到父亲坟前去,为父亲守孝三年。任谁劝都不听。

好在,刘伶倒不用下田劳作,吃饭也会有人天天来送。也是为防备野兽入侵。刘伶还格外备了一把锋利的短剑,就放在自己的枕头旁。

那么,接下来,刘伶又会整日在坟上做些什么呢?

当然,他自是不会天天在茅屋里闲坐。也不会每天一早起来打扫完父亲坟地,然后磕过四个响头完事。他要守在父亲“身边”发奋读书。

所以,他不但把父亲生前教授过他的《五经》拿到了坟上重读,还把父亲生前所有藏书和遗留下来的所有手稿也都搬来了坟上。他是要地下的父亲看着他如何在用功。

或者说,他是要父亲看到,他是不会辜负他的希望,定会做一个出人头地,为刘家光宗耀祖之人。

三年酷暑,三度严寒。三年,他不但把父亲所有藏书和遗稿都誊写了一遍。还把父亲生前教导过他的话,也都一句不落地背写了下来。而在每一个孤独、寂静和令人害怕的夜晚,他更是通过大声朗读这些东西,来驱逐哪些试图要靠近他的野兽。

眨眼三年过去。刘伶收获了很多,可也越来越感到,还有更多的东西,他其实还不懂。

他需要学习,更迫切地需要有人来指导他学习。

可也就在刘伶茫然间,一个所谓贵人也走进了他的生活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